|
2010年05月10日 来源:财经国家周刊
上海世博会对工业文明的反思,昭示着这个裹挟了大量污染与浪费的时代,正在引起人类自身的关注。低碳文明与信息的极速通达将作为相伴而生的产物,造就城市的未来。
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经历——
你急需一本新书来完成手头的工作,恰好你在购物网站上“淘”到了这个宝贝。但两个下午过去了,你仍然没有等到送货员的敲门声,于是你拨通了网站的服务电话,却被告知书已派送给快递商。
书单丢了还是途中出了问题?你来不及细究,拿起手机打给一家大型书店,得知正好有你要买的书,便火速开车前往,可是到了书店却怎么也找不到。盘问了数个服务员后,才知道书库的信息出了问题,数据库没有及时更新。
此时窗外下起了雷阵雨,你突然想起家中的窗户还开着,而下面正好铺着一条昂贵的羊绒毯。你离开书店,想踩足油门往家赶,却发现车龙已经从一个路口排到了另一个路口。等你终于跨进家门时,发现没有关上的不只是窗户,还有空调,此时它已经空转两个多小时了。
折腾一个下午,你创造了什么?往返书店途中的汽车尾气,因为浪费电能而白交的电费,和一条可能需要化学试剂来挽救的羊绒毯,外加一个坏心情。
显然,这样的生活不叫“低碳”。
当世博会从工业文明的“炫耀”转向对宜居城市的追寻时,低碳思维模式渐渐植入了各种最新的科技探索之中。
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、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吕本富说,当连接城市每一个神经末梢的互联网升级为“物联网”时,城市才可能更加低碳。
比如未来的网上购物,点击鼠标后你获得的将不仅是购物单,还有所购物品中所含芯片的代码。物联网技术通过每一个物品中的小芯片,实现物物相连、人物相连。于是,你的联网手机便会及时收到所购物品芯片发来的信号,向主人汇报它正在哪里,何时能够到达。而书店,通过追踪书的芯片信号,也可以对它是否还“躺”在书架上一目了然。
“这不仅仅是智能、方便,还减少了资源、能源的耗损。人不用没有目地到处跑,排着大量尾气在路上占地,出行都将有的放矢。”吕本富说,“物流也会更有秩序,物资不会运到过剩的地方,在耗损了很多能源后却堆在那里。”
而除了需要操作实物和处于服务业终端的职业外,大量工作都将居家完成,这不再仅是少部分人SOHO的时尚,而是公司为了节约成本、城市规划者为了减少能源浪费而推进的主流工作方式。大部分公司的实体办公室可能只留一两个接待人员。其他大量工作,也许都将通过设备、产品中的芯片,实现自动运转和远程监控。如果说智能交通能够让你开车更快、用油更少,那么智能化的居家办公,无疑是解决高峰时段交通堵塞、空气污染的釜底抽薪之举。
“如果人们更多地生活在建筑中,那么建筑和居家设施如何智能,从而更加宜居,就变得非常重要。”中国智能建筑协会副会长刘燕生表示。
智能的要求将分布在整幢建筑每一个角落。一个智能窗会根据日光的强烈程度调节百叶窗的开合,还会在下雨的时候自动关闭。而冰箱中的芯片则通过与自家电脑的联网,实现自动购物。
“更重要的是,如何通过这种智能化实现低碳。”刘燕生说。一个智能的空调可以感知到房间内是否有人、有多少人,从而调节温度,或者在主人离开后自动关机。
而对空调系统的一个更高标准,则要求达到低碳与舒适的双重目标。例如在炎炎夏日中,从早到晚开空调可能是很多人的选择。“保存清晨的空气”,便可将节能与高质生活完美结合。
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的空气既新鲜,又凉爽。如果空调系统能够在清晨自动运行,就可以将屋内一夜的“旧气”腾挪出去,置换成室外的“新气”,然后保存在房间中。这样可以让人们开空调制冷的时间后调一两个小时,这可能将使当天的空调系统耗能节省10%到15%。
同时,追求一个全周期的“低碳链”,也是业界开始愈发关注的重心。从政府部门的建筑产业政策到设计部门的图纸规划,再到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的利益分配格局,整个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纳入到节能的考量中。
例如,从初始环节来看,扭转对混凝土和粘土砖的依赖,选取再生和节能的建筑材料将成为一个趋势。事实上,这一理念已经在本届世博会的多个场馆中得以体现,规划师和建筑师们通过可回收的材料和节能的设计构造再生楼、呼吸楼,从而让场馆变成一个既舒适又低碳,还充满个性的建筑艺术。
文章作者:佚名 |
|